学术活动

学术成果 22nd ICSH ST25 学术活动 重要成果

[文化科技大讲堂10]James Robson:西方对《道德经》的挪用与翻译过程中所表现的文化交流与多重误解

发布时间:2015-12-11 点击次数:1,035



2015年12月7日晚,美国哈佛大学东方语言文明系主任罗柏松(James Robson)教授在我校望江校区基础教学楼A307为师生作题为“魔镜效应:西方对《道德经》的挪用与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交流与多重误解”的专题学术讲座。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姜生教授主持讲座。


罗柏松教授首先指出,《道德经》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译本数量仅次于《圣经》的经典文献。但他同时指出,《道德经》的翻译难度非常大,曾有西方学者直言其不可译,因为所有译本都不可避免地混入译者本身的思想观念。接下来,罗柏松教授依次介绍了历史上较有代表性的拉丁文、法文、德文和英文等语种的译本,并对它们各自的特点乃至对《道德经》和中国文化的误解之处进行了说明。例如,一些拉丁文译本或者尝试将《道德经》所代表的文化同古埃及联系起来,或者试图在其中找到三位一体等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子;在个别法文译本中,不仅可见到同埃及相关联的倾向,还可看到将《道德经》同古地中海文化如柏拉图思想等相联系,甚至同印度吠陀哲学相联系;某些德语译本中,则鲜明地反映出德国理想主义,而非老子《道德经》的本意;而在大量的英语译本中,译者寻找《道德经》同基督教神学、印度哲学等方面联系的意图也随处可见。除了翻译外,西方文化个体也基于自我对《道德经》的理解进行特别地表达,罗柏松教授向大家展示的披头士乐队根据道德经写作词曲而成的歌曲The Inner Ligh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充分介绍西方各语种的主要译本后,罗柏松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种种误解所产生的后果。最明显的,是造成西方认识中道家哲学和道教二者的分离,且前者往往被认为是纯正的哲学,后者则被视为不纯粹的宗教而受到冷遇甚至贬低。这也导致西方学术界对道教进行正规学术研究的行动滞后多年。此外,在西方现代性思维浪潮中,道教往往又被片面地剥离为气功,这也是文化误解的一种表现。


罗柏松教授精彩的演讲深深吸引了听众,师生踊跃提问交流,气氛热烈。最后,姜生教授对讲座内容作了精彩点评,讲座圆满结束。

中心简介 | 学术活动 | 重要成果 |

联系方式:028-85406676 邮箱:whkj@scu.edu.cn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四川大学行政楼608室

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