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成果 22nd ICSH ST25 学术活动 重要成果

第八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武汉召开

发布时间:2014-10-20 点击次数:1,295


    10月11—12日,以“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为主题的第八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武汉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历史研究》编委会主任高翔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起点,当代中国历史学要有尊严,要有出路,必须鼓励更多学派的生成,努力推动形成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与西方主流学术界展开平等的、有尊严的对话。

  努力推动形成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及其伟大实践,为当代中国史学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史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党和人民的期望与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高翔指出,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贫乏,研究的碎片化,学科壁垒的森严,学风的浮躁,等等,从不同的方面制约了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而当代中国史学要有尊严,要有出路,必须努力推动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形成。这不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于如何构建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高翔认为,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二是坚持将追求真理、探索规律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追求,三是坚持以史经世,从服务社会进步中,汲取学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他指出,构建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有四种基本途径:一是认真总结、研究学术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史学发展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学术传统,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二是从多学科的对话、融通中,发现理论、方法创新的灵感;三是坚持学术走出去,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史学开展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从中汲取有益的智慧和营养,同时又为人类文明的提升贡献中国史学的智慧;四是打造一流的学术交流、传播平台,推动学派的形成,引领学术的创新。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朱英认为,我们的成果和研究在推向国际方面还有很大不足,这限制了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全球化时代,我们不仅要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所作为,历史学作为中国人文社科中具有独特性、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学科,更应该在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中起到引导作用。“形成本土化的话语权,这是基于中国历史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付海晏如是说。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陶飞亚认为,“只有建立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我们才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表我们的观点,宣扬我们的文化。这个任务,就当前来说尤其迫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以他提交会议的论文为例,认为,“历史学工作者应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通过众多个案研究拼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画面,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学术体系”。

  展开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的深入研究

  与会学者围绕“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的会议主题,从政治史、法制史、经济史、生态史、宗教史等不同视角出发,以长时段的眼光、整体的视野、发展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有关议题展开了对话和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沈长云对国家产生的标志、途径进行了研究,认为目前最有影响的所谓战争说、贸易说和水利灌溉说的国家产生途径中,对于古代大规模水利工程的组织、兴修与维护,确实是古代一些地方早期国家产生的动因。就中国的夏王朝来说,禹治洪水之事是可以信以为实的,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禹治洪水的关系是可以论定的。包伟民从帝制晚期东南地区乡村基层组织的沿革说起,认为讨论中国帝制王朝的各项制度,应该摆脱断代史框架的束缚,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着眼,以“会通”的视野来观察其沿革与变化;讨论历代制度的嬗变,唯有前瞻后顾,既探究制度的渊源,又关心其后续的走向,才有可能真正将它梳理清楚。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郑成林以南京国民政府国债基金管理委员会为切入视角,探讨了民国时期的国家治理,认为该委员会的成立并非一时之举,而是国家、民间金融组织乃至社会各界多方推动才得以成立。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贤全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实施的区域开发政策干预生产要素配置与区域经济运行机制的方式不同,认为二战后美国区域经济开放政策可以分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发田纳西河流域自然资源阶段、六七十年代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环境阶段、八九十年代缓解偏远萧条地区贫困问题阶段。

  回应重大时代关切

  开展对重大史学问题的探讨,从而把握历史规律,是构建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基本途径。高翔指出,历史学工作者应自觉地将探索的目光投向当前最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投向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投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解决的重大基础性学术课题,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提供科学方案。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张萍认为,如果一门学问不服务于现实,那么它终将失去生命力,“我现在正在尝试建立一个长时段的历史地理系统,将会展示一定的历史发展的脉络,这就可以为我们现在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与经验”。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教授姜生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华从本次会议的主题出发,认为与会学者的研讨深化了对史学经世致用功能的认识;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出发,不难发现,中国悠久、丰富的治理经验已经并将继续为现实的中国国家治理提供宝贵的经验。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历史文化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历史研究》主编李红岩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教授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朱英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2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50位专家与会,提交会议论文近40篇。

  据悉,自2007年以来,《历史研究》编辑部先后与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成功召开了八届论坛,为构建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九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将于2015年由《历史研究》编辑部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共同主办。

原链接:http://cass.cssn.cn/yaowen/201410/t20141013_1359934.html

中心简介 | 学术活动 | 重要成果 |

联系方式:028-85406676 邮箱:whkj@scu.edu.cn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四川大学行政楼608室

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