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nd ICSH ST25

学术成果 22nd ICSH ST25 学术活动 重要成果

当代中国史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中国历史学”学术研讨会辑要

发布时间:2015-07-12 点击次数:2,586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的召开将在改变历史学的西方格局尤其是在中国历史学界、中国历史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载入史册。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成功举办将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国际主流学界的一个重要变化。


在重构的大背景下,中国学者朝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近两年,以历史学为中心的人文学术的重新主流化进程已经开始了。



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国际史学会执委陶文钊、山东大学校长张荣等人共同启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百日倒计时液晶球。


2015年8月23—29日,由中国史学会和山东大学承办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在济南召开。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层次最高的历史学会议。2015年5月16日,大会倒计时100天新闻发布会在山东大学举行。随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中国历史学”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各位专家就大会在中国召开的意义、自身的参会经历、如何办好本届大会、中国史学走向世界的路径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何在坚持独立研究的本土化道路的同时能够顺利走向国际学术界,是摆在包括历史学家在内的中国学人面前的一个共同问题。中国史学界在即将举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之际梳理中国史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历程,展望未来的发展路径,恰是一个很好的时间节点。此次报道汇集研讨会精华内容,希望能够对国内的史学同行了解、认知和参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有所裨益。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召开将载入史册


陶文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执行局委员): 我刚才听到罗伯特·弗兰克的贺信,非常兴奋,这位法国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在济南召开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摆脱国际历史学的“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的开始。事实确实如此,在这次会议的筹办过程当中,我们尽力提供中国历史学者可以参加并感兴趣的议题,从主题大会“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到各分会,将有10场是中国学者来主持或参与主持的,这个比例是非常大的。我认为,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的召开将在改变历史学的西方格局尤其是在中国历史学界、中国历史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载入史册。


侯建新(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成功举办将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国际主流学界的一个重要变化。这次会议留下的符号、印记将会载入史册。这次历史科学大会对于中国史学研究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本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题目丰富,又有深度和广度的变化,实时地体现了国际主流学界动态。会议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 


王学典(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主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精神气候发生重构。在重构的大背景下,中国学者朝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近两年,以历史学为中心的人文学术的重新主流化进程已经开始了。我们国家经过经济的高速发展之后,人文经济的重建已经提上了日程,这样一个时刻,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召开会加速推进这个进程。 


姜生(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主任、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我觉得中国今天真的是需要找回应该有的世界形象,历史学是唯一的途径。这个会最大的功能不仅仅是要呈现中国史学家、中国史学的面貌,它的主要功能是呈现国家形象,只不过是通过史学家这个群体把国家形象提升上来。 


耿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召开,亚洲、非洲、东南亚的诸国家都会感到振奋。国际史学会要与各个国家的史学会联系起来,也是很有影响的工作。这次大会不仅是中国史学界的光荣,也是世界史学界的光荣。 

这些年中国史学发展很快,但和语言学、社会学、宗教学等比较起来,史学仍有一点不景气,利用这个机会振兴中国史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前辈史学家花了很大精力申办2000年的史学大会,但没有成功,这次会议的申办成功虽然来得晚些,但我们遇上了好时代。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召开,也是今天国家的需要。当前,不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对历史学的需求是真诚的,而不是只把史学作为一种工具。这次会议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界向国际史学界学习的好机会。我想对于中国古代史学者来说,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史学界在研究什么问题,从中能够看到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另外,这次会议也是外国学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好机会。 


李世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会长):这次会议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史学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伯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能够在中国召开,确实是全体中国历史学家的光荣。会议组委会做了非常了不起的工作,值得我们大家敬佩和感谢。 


周新国(扬州大学教授、原副校长):这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能够在山东召开意义非凡,这和国家的国运相关,同时也和在座的历史学家的努力相关。



国际历史学会代表大会进行表决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启学术研究新起点 


王敦书(南开大学教授、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名誉会长):我曾参加过第17、18两届大会,在此谈一点个人的感想。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国际史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中国学者参加大会,展示新中国的史学研究,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个方面。 


端木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国史学会原会长):参加国际史学大会对我学术生涯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参加在斯图加特召开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中国史学会第一次正式组团参加的国际史学大会,我担任法语翻译。我的体会是在一个国际场合语言要求很高,起码要懂得一种大会的官方语言,如果语言不过关,便难以介入参与人数众多、安排复杂的大会。可以说,这一次参会成为我学术生涯的新起点。 

我第二次参加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在蒙特利尔举行的第18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像我们的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没有成功一样,长久以来我都很难以忘怀。但是2010年中国史学会胜利获得了济南的主办权,充分表明我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说明这20年来我们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国际史学界的认可和赞赏。 


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我现在想结合自己对两届会议的感想,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次参加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2005年在澳大利亚,在这次会议上,我第一次感觉到全球史恰恰应该是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在内的一个整体的历史观。从那之后,我做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时候,会特别关注中国是全球的一部分。后来我又参加了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我觉得这次会议进一步强化了全球史的概念,全球史比世界史包含更多内容,除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外,还有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之后,我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把“白银货币化”的问题继续深入化,在研究中我特别注意到互动观的问题。有这样一个课题研究,恰是我参加两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之后的结果。


张海鹏(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自1995年蒙特利尔大会申办失败之后,差不多有10年时间中国史学会就没有再考虑这件事情。2008年的时候我们考虑应该向国际史学会申请,形成文字,正式送交。我和王育济同志联系后,徐显明同志和王育济同志一起到北京和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我提出来山东大学有没有可能来承办这个会。徐显明同志非常积极。我们就请徐显明同志和山东省委、省政府沟通,希望最后山东省省长能够给我们一个函,以便我们向国际历史学会申请。时任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同志很痛快,马上就以个人名义写了函,同时又以山东省政府的名义盖了大红章,给我们寄来了函件,表示完全支持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召开。 

2010年8月,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最后投票表决,当时我就准备如果宣布未通过,我会要求发言,对这一决定提出批评。最终,会议主席宣布中国获得赞成票36票,超过半数以上,宣布通过中国申办请求,下一届就在中国济南开会。 

实际上,国际史学会方面仍有疑虑。会后,我们做了细致的筹备工作,国际史学会负责人也多次到济南考察。我记得罗伯特秘书长说过,在阿姆斯特丹决定在中国济南开会的时候还是有一点担心;但是通过到济南几次考察,证明选择济南是正确的,相信在济南召开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一定可以成功。 


本届大会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契机 


张顺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根据我的观感,我认为会议在讨论过程当中要有同声传译,除了英文之外,还要准备法文的翻译。另外,会场在保持秩序的情况下应该是开放性的。 


侯建新:对于这次会议考察活动安排,我想这个事情不要简单地看成是一个休闲,实际上这对考察者全面了解中国是非常有意义的。 


方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山东大学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关于这次会议考察活动,我们确实考虑到这一方面。而且这次有6个卫星会议的主办城市,除了济南之外还有5个。这几个城市都是体现山东文化、齐鲁文化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 


王学典: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这个会议在中国召开,我个人建议至少有一个圆桌会议讨论二战的问题。这个会议是对二战史最有力的发声,严格地讲是最权威的一个平台。做得好,会形成一个宣言性的东西。我认为非常必要。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中国历史学”学术研讨会现场 


王建朗(中国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议程跟别的国际会议议程不一样,会议议题不是由承办国的史学会确定,而是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执行局和各国代表组成的代表会议对每一个议题进行充分的考量,最后确定下来。会议议题早已确定,不能变更。山大设计了“平行会议”和“卫星会议”,这两种会议议题完全由中国史学会自己定,只要不妨碍已经确定的议程,都可以。我们学者如果有一些建议,可以在平行会议和卫星会议上各抒己见,这也是本届史学大会的创新。 


刘明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名誉会长):我谈三点感想和建议。第一,这个会还是要多结合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尤其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世界文化的贡献,结合这个方面谈。第二,我们要结合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个内容。当时英军驻在香港,但被迫投降。后来中国军队到缅甸、东南亚去作战,一定要把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的伟大贡献与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第三,注意结合史学上的新信息、新动态,这也很重要。 


牛大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在我参加的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当中,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确实是规模最大的,参加的学者最多,国家也最多。难得有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大会,确实应该尽量想办法推动中国的学者在自己家门口参加会议。注意一定要遵守国际学术大会的一般规则,包括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传统、惯例涉及什么。对一些问题还是要放在学术大会探讨的框架里面去理解、去对待。 


顾銮斋(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召开可以视为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契机。所以我觉得应当把握这种契机,走出一条文化创新的路线。 

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避免走欧美国家的老路。这个欧美国家的老路实际上就是欧洲中心论。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中国文化正以新的姿态推进,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我觉得中国学者特别是搞儒学、国学、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会不会产生当年欧美学者的那种唯我独尊心态?我觉得这样就有重蹈欧洲中心论覆辙的可能,中国的文化创新必须要打破欧洲中心论的模式。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文化创新不应单单指传统文化创新或者是国学、儒学的弘扬与推广,更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有数以千计的国外学者齐聚山东大学,他们会带来新的史料、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所以我觉得我们应当抓住这次契机,为中国史学、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出一条创新路线。 


刘大可(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省史学会秘书长):我主要介绍一下山东省历史学会为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推介和传播所做的一些工作。山东省历史学会是中国史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山东省历史学会责无旁贷。我们参加了一些筹备方面的工作,主要做了联系沟通、撰书、做画页和电视片等工作,下一步在推介、宣传这方面的工作还要加大力度。 


李伯重:对这次的会议,我想提几点建议。 

第一,我们这次大会还是要坚持学术性。因为这是一个历史学家的大会,我们可以顺带做很多工作,但是我们不能把它搞成文化大集,把主题冲淡。第二,学术性还要体现在对话当中。我们办会在一起,是大家互相交流的会。第三,在学术性方面,组委会进行了大量的努力,而且现在有十几场是中国学者主持,也有不少中国学者参加这次会议,中国学者的论文水平又是很关键的。但有些学者的著作可能要找人翻译,这也是个问题。 


党明德(济南大学教授、原副校长):我就围绕四个字谈,一个是宣传,一个是教育。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就要召开了,但是我们的宣传可以说做得还不够,还应该加强。比如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召开的宾馆附近设置宣传牌,营造氛围。 

我们还应该利用好这次会议的机会,加强教育,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加。 


侯样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在这次会议规划中,关于艺术类的内容只有两部分。我觉得要加强艺术研究,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不能没有这一方面的讨论。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中国历史学”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合影


中国史学走向世界的路径 


张顺洪:怎样才能成为史学强国?我想谈点体会。第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历史学。我觉得要把中国历史很好地写进世界史,同时要使中国史成为世界历史著作当中的一条主线,因为实际上中国史是世界历史当中的一条主线,是很有特色的一条主线。 

第二,怎样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历史学。我觉得要从中国的现实需要出发,从中国看世界的视角出发来选择课题,确定我们历史研究发展的方向。从这个方面能够找出有我们的特色,以及国外学术界不太注意、研究不深的问题。 


李世安:我们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对世界其他国家有所了解,要了解外国文化,了解外国人的情感,不了解他们的文化含义、思维方式,分析研究就容易不到位。因此要对外国有深入的研究。 


陈尚胜(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我们要借这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机会,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山东故事。历史学作为最基础的研究,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国历史学科建设方面,有一个走向世界的方法和路径问题,需要加强对外国历史学的研究,尤其是对周边国家的了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契机。 


张广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我认为,研究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历史很重要,第一,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办于1898年,有100多年历史,为研究西方史学提供了新方向。第二,研究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百年史学,为研究中国史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史学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国外的人研究中国史可能没有“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第三,研究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为中西史学交流研究提供了新内容。 


王育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历史评论》主编):对西方史学史的研究,大家往往更多地关注流派的研究,关注于学者的个人研究,现在对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研究是对学术组织的研究,其实这也是19、20世纪学术发展的一个重大倾向,对一些组织需要认真研究。 


新闻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lsx/slcz/201507/t20150710_2073919.shtml

中心简介 | 学术活动 | 重要成果 |

联系方式:028-85406676 邮箱:whkj@scu.edu.cn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四川大学行政楼608室

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