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姜生教授在上海进行“汉代的道教”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6-11-21 点击次数:1,280



2016年11月5日(农历丙申年十月初六),上海城隍庙知道堂举行“汉代的道教”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沙龙特邀国际知名学者、四川大学文化与科技协同发展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姜生教授主讲,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蔡林波主持。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上海城隍庙住持吉宏忠道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陈耀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仲宇,以及近30位上海道教研究学者、道长和道教居士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姜生教授指出,目前早期道教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是史料不足,天师道产生之前的中国宗教的真实历史是道教史研究中最艰涩的一个话题。在民国以来的道教史书籍中,汉武帝时期直到张道陵创立天师道中间的道教历史几乎是空白的,姜教授认为其实这中间就是儒生的道教,是儒生操纵的历史,他们以合大道为终极追求,以神仙方术为宗教方法,以践行墨儒德目为人生途径。

 

姜生教授提倡进一步打开研究视野,融通学科畛域,从考古资料中发现道教信仰历史,因为历史的某些篇章保存在古人的信仰之中,而古人的信仰往往保存在墓葬之中。接着,他采用“以经解画,以画证经”的方法,利用大量汉墓出土的简帛文献、画像砖、画像石和墓室壁画为材料,结合《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王子乔碑》《周易参同契》《真诰》等早期文献,进行经与画的互证研究,解读考古资料中的道教信仰历史。

 

姜生教授广征博引各类资料,涉及话题的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其中包括:汉代的老君崇拜,汉墓作为“炼形之宫”的存在意义,死后修炼升仙的旅程(九泉之下→昆仑→九天),武梁祠壁画所展现的汉儒所主导的神祇仙真谱系与《真诰》中仙鬼分类的比较,尸解信仰中所具有的先死后蜕、阴阳不死的内涵,墓葬中灯仪的浮现,神药画像砖上的丹药,汉墓庖厨图中的汉代天厨贻食信仰,汉画中所见的存思及歌太一的场景,汉墓中的龙虎交媾结丹与炼丹的鼎器媒妁,以及《参同契》的断代等等。


讲座结束后,大众就汉代道教的组织问题、道教史起源等问题,与姜生教授进行了热烈的对话与讨论。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陈耀庭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仲宇对姜生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其研究对道教的起源,以及道教初期的历史和书写,具有十分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值得继续开拓下去。陈耀庭教授特别提醒考古材料和道经的年代推定是关键问题,使用时需谨慎;对于中国宗教组织的理解,则应该摆脱西方基督教研究的影响。刘仲宇教授指出,姜生教授的研究在方法论上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超越了研究文字材料的限制,这也是对传统宗教观念的突破;真实的宗教是立体的,既有理性的成分,也有直觉和感情等非理性的一面,常常在老百姓的生活之中表现出来。

 

新闻来源:道教之音资讯频道http://sanwen8.cn/p/522fuVU.html

中心简介 | 学术活动 | 重要成果 |

联系方式:028-85406676 邮箱:whkj@scu.edu.cn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四川大学行政楼608室

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