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转载]沉睡千年合江汉棺遗留岁月几多沧桑

发布时间:2017-11-21 点击次数:2,198



国家文物局于2008年8月公布的博物馆名录中,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名列其中,并正式进入国家博物馆序列。近日,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社科报四川站、泸州市文化研究中心、合江县文物局联合组织了一次合江汉文化考察活动,重点考察了合江汉代画石棺、合江崖墓等。在随行考察过程中,新报记者不禁感叹于这一宝藏还没有得到与其价值相匹配的重视,让人觉得颇为惋惜。


合江博物馆内陈列的汉棺

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曾先后两次走入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的镜头,又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出《汉代金棺聚合江》专题介绍过。这个由清代考棚改建的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正不断地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俨然成为了合江乃至泸州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酒城新报特也邀请读者们一起,穿越千年时光,感受辉煌汉代的文化温度。


石棺历经千年变幻

合江汉代石棺,和一般埋葬于土壤里的棺椁不一样,它们原本被放置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石洞中。这些石洞大大小小,一个紧挨着一个,密布在山崖上,像是为了让洞内的主人便于相互拜访。为了便于保存与研究,崖洞被发现后,崖洞中的石棺与随葬汉俑全部被小心地运到合江县汉画石棺博物馆进行保管。


据合江县文物局副局长张采秀介绍,目前馆藏汉代石棺共有35具。结合石棺的形制、雕工,以及一块刻着“永元十三年”(东汉和帝时,公元101年)的碑刻来进行推测,合江的这批石棺主要约形成于东汉早中期,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沧桑变幻。

知道了石棺的年代,那么石棺的材质和大小又是怎样的呢?汉代石棺用本地产青白石料,整石雕琢而成,再运入墓中。也有一种说法是工匠们就地取材,在凿出的崖洞内再凿出一个柜形空间装载死者,以省去从外面搬运棺材的艰辛。石棺均为长匣形,由棺盖和棺身组成,一般长220~250厘米,高70~90厘米,宽60~80厘米。


考察人员发现了疑似文字记载的刻纹

合江汉棺素面棺较少,大部分棺面上都雕刻有内容丰富的画像。汉代的石棺画像,是两汉时期盛行于地下墓室、地上墓祠、石阙等汉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石为地、以刀代笔,图案形象生动,包括鬼神世界、社会生活、历史故事和装饰花纹四大类,其画像内容基本包括了所有的汉画种类。

值得自豪的是,合江是全国出土汉代画像石棺最多的县域。现有研究表明,汉代画像石约在西汉中晚期最早出现于鲁南和南阳两地的石椁墓中,两地画像都存在内容从简到繁,技法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脉络。四川的画像石自东汉早中期之际一出现,无论构图和雕刻技法都已达到较高水平,目前学界尚没有完全厘清其发展脉络。因此,有学者认为,四川的画像石棺渊源于中原地区。


汉画内容丰富多样

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说过:“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也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合江的汉画石棺图案古朴神秘,一笔一刀中蕴含着一千多年前先人们的巧思和智慧,在艺术欣赏与学术研究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新报记者重点向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四川大学教授姜生以及合江县文物局副局长张采秀了解了汉棺画像蕴含的意义。


考察组在汉代棺盖前留影

汉画石棺普遍内侧无花纹,外侧四面都有浮凸的图像。石棺两头为前档和后档,多雕刻双阙图与伏羲女娲、朱雀与玄武。左右两侧有星象、宴饮、求药、半开门、龙虎戏璧、董永侍父等较繁复的图案,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石棺前档多刻双阙与朱雀。双阙为天门之意,而朱雀为星宿之一,后演化为天上之神。《春秋演礼图》有云:“凤为大精,在天为朱雀。”汉代《易林》也有:“朱鸟道引,灵龟载庄。遂抵天门,见我贞君。”朱雀在墓葬中的重要作用是引导墓主升仙。朱雀在前档,则有抵御魑魅侵害,守卫门户的功能。


前后档中的伏羲、女娲有的成对出现,有的分别出现在石棺两档。据姜生教授的学生、山东大学博士刘雨茂在毕业论文中的说法:伏羲女娲有调和阴阳的意义,伏羲手举日轮,属于阳;女娲手托月轮,属于阴,二者双尾相交在一起,应该是象征着阴阳交合、平衡的意思。而如果他们分别出现在前后档,如合江20号棺,其寓意和朱雀玄武分别出现在前后档一样,应是为了“顺阴阳”,创造一个和谐的升仙环境。

左右两侧的图案中,最让新报记者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半开门、董永侍父这两个图像。学界对半开门图像已有着较多的研究。根据学者杨孝鸿先生的论述,他认为“半开门”就是镇墓文中所说的“魂门”和“假门”,墓主可通过此门入住墓茔,又能返回人间获得重生;通过此门,墓主人还可羽化升仙,永享福祉。吴雪彬先生则认为,四川地区的汉代画像石中开门的女子应视为开启西王母之门、迎接死者灵魂的使者。


董永侍父画像石棺,1999年7月18日出土于合江县城少岷路中段西侧香樟林崖墓。石棺右侧即为董永侍父图。图案上刻画有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树枝上挂着一盛水的陶壶,树下有辘车,一位老人手执木杖坐在杠上,似为董永的父亲。中刻一人手执锄头立于田间,似乎就是董永。右侧有马车来迎。

姜生教授说,那辆马车就是来迎孝子升仙的了。新报记者脑中突然闪现过李贺的《苏小小墓》中的诗句:“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虽然不很合适,但也能一定程度上说明生者的想象中,升仙之路若没有朱雀引导,也应该有马车迎接。

汉画石棺的图案还有求药、燕居、星斗、仙境、龙虎戏璧、车马临宅、车临天门、车马巡行、五君子或五女观龙观虎图等,展现了一幅幅汉代人脑海中的升仙画卷,寄托了生人对死者的追思与祝福。


身份神秘的墓主

合江汉棺发现时,古人的尸骨还在其内吗?张采秀摇摇头:“一具都没有了。”合江画棺中有很多残缺的雕像,东西摆放也比较凌乱,墓冢应该是被盗过的了。不排除盗墓人将尸骨抛出,时间一长,就融入泥土了。其实,古人的尸骨能保存下来的本来就比较少,先前龙马潭区的汉代石棺墓中发现了多具人类骸骨,专家也认为不会是墓主人的骸骨,而极可能是盗墓者的骸骨。




合江画棺上的文字记录也比较少。能清晰辨认出来的仅3号棺棺身右侧刻下的9个字“东海太守良中李少君。”据考证,东海太守指的是汲黯,李少君担任的是郎中令,是西汉时期的方士。汲黯与李少君之间的关系,史书未载,但二人应该都生活在汉武帝时期,都受神仙思想的影响。将它们刻在石棺上,估计也寄寓的是得道成仙的理想。因此,不仅是合江,新津、宜宾等地出土的汉棺也能见到这样的文字,不能据以断定墓主人的身份。

找不到墓主人的尸骨,又缺少文字记载,画棺的图像即使反映社会生活也有可能只是一种生人的良好愿望,不能据此认定就是墓主人真实的生活场景。一千多年前的汉棺墓主人,对于现代人来说确实充满了神秘色彩。考察过程中,我们在一具石棺的一头发现了一些疑似文字的雕刻痕迹,但大多模糊难以辨认。我们都很兴奋,姜生教授打着手电光小心地拍了照,但愿能借此破解墓主人的身份密码。


唐蒙通夜郎传后世

虽然缺少史料佐证,但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墓主人的身份,我们也可以作一些初步的揣测。

合江,西汉时称为符,东汉时称为符节,后周时始称合江。自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建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合江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渝黔结合部,长江、赤水河、习水河三江交汇处。汉代的合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而这次机遇,还是由一种叫枸酱的食物引起的。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汉时南越国(都城在今广州番禺)强大起来,成为了汉朝统一的威胁。大行令王恢派番阳令唐蒙去招抚南越,唐蒙在南越时,尝到一种名叫枸酱的食物,觉得味道不错,就问哪儿来的,南越人说是从牂柯江运来的。回去后唐蒙又问蜀地的商人,得知这就是蜀地的特产,蜀商们偷偷在边境上卖给夜郎人,夜郎靠近牂柯江,枸酱就是从这条水路运到南越去的。

唐蒙意识到夜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于是上书武帝,建议招抚夜郎。新报记者翻阅了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了解到唐蒙率兵去往夜郎,途中经过了巴符关。西汉时的巴符关就在今天的合江,在当时被称为“巴夷之地”。

由这些史料可看出,汉武帝建元六年以后,合江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愈益密切,中原士兵、各地商贾往来频繁,部分本地人逐渐富足起来,外地人也可能在此处定居。姜生教授说:画棺主人的身份虽不可考,但应该属于当时社会的中层,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力。

这些人为汉朝西南边疆的经济发展及边疆土地纳入中原版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死去安眠在山崖间,连姓名也不曾留下,却留下了一具具精美的画棺,为后人研究汉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一位学者见到这些石棺也感叹道:多少华夏人带着传播中原文明的梦想与自身拓展的愿景,一潮潮涌向这里,涌向巴、蜀与夜郎共荣共生之地,涌向当年的边陲之地。死后,一方画像石棺伴地下风雨两千载,梦已成现实:一代代汉人拓土开疆,西南已成中华的版图之一。

“溪头一径入青崖,处处仙居隔杏花。更见峰西幽客说,云中犹有两三家。”这是唐代张籍的《寻仙》诗。从崖洞到石棺,从寻仙图到墓主考,我们这次探秘汉画石棺的行动也像是经历了一场寻仙之旅。姜生教授说:汉棺非常明了地呈现了当时人们的信仰世界,有些甚至可以说是“直白”,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常常称某人去世是升天了,就是成仙了。那就是汉棺画面表达的核心思想。(新报记者  易青)


原文链接:http://www.chuannan.net/Article/plz/201711/118748.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中心简介 | 学术活动 | 重要成果 |

联系方式:028-85406676 邮箱:whkj@scu.edu.cn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四川大学行政楼608室

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