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四川日报》: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呈现新特征 社科智库作用更加凸显

发布时间:2019-11-02 点击次数:1,470


延伸阅读

400项获奖成果代表着什么?评审专家表示,这些成果折射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些新特征,有些研究达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水平,社科智库作用更加凸显。

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重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本次评选获奖成果中,既有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应用对策研究,其中有4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项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结题成果,3项应用对策研究成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不仅为各个学科提供重要的理论贡献和价值,还回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如获得一等奖的《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从汉代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汉墓中的时空隐喻要素以及各类考古发现,使许多令人费解的墓葬文化现象得到合理解释。而《我国文化消费提升路径与机制研究》,则结合中国文化消费发展实际,分析文化消费提升政策传导机制,探索中国文化消费提升的实现路径,对提升中国文化消费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省社科院副院长、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科组评审专家姚乐野认为,多项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意味着这些研究达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水平。

注重挖掘中华优秀文化

400项获奖成果中,有57项与中华优秀文化研究相关。如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的《青藏高原考古研究》,为重新构建西藏文明发展史,尤其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研究再现了青藏高原古代族群与中原文明的交流、交往和交融,以及青藏高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霍巍告诉记者,研究还反映了青藏高原与欧亚大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密切交流,是对若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理论挑战的有力回应。

此外,诸如《四川民歌采风录》等成果,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注重对四川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翟琨表示,四川自古以来就盛产学者,“蜀学”甚至超出了巴蜀地域,成为有全国性影响的学派。

特色学科新兴学科发展快速

近年来,我省社会科学建设持续推进,特色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得到快速发展。从获奖成果的学科分布看,25个一级学科均有奖项。获奖数量名列前五的学科类别分别是:管理学51项,占比12.75%;应用经济50项,占比12.5%;教育学30项,占比7.5%;中国文学29项,占比7.25%;法学24项,占比6%。从获奖单位看,高校占81.8%,科研院所占10%,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占6%,党校系统占2.2%,体现了我省社会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民族地区、民族院校的特色学科研究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阿坝师范学院以《羌族石刻文献集成》首次获得一等奖。

获奖成果中,第一获奖者共有376位个人和25个集体单位。第一获奖者(个人)的平均年龄为46.9岁,最年轻的获奖者28岁;人数最多是36岁-40岁年龄段,有89人。这表明我省近年来社科人才建设工作逐见成效,社科研究人才梯次结构逐步形成。

□张舟 本报记者 周明华 刘志杰

转自四川在线:原文链接

中心简介 | 学术活动 | 重要成果 |

联系方式:028-85406676 邮箱:whkj@scu.edu.cn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四川大学行政楼608室

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