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转载]姜生教授谈汉墓画像所见汉代儒家思想史

发布时间:2019-11-20 点击次数:2,511


11月19日上午,武汉大学“长江论坛”第117讲在振华楼C座第三会议室顺利举行。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姜生教授为广大师生做了一场题为“‘秦人不得真道’考——汉墓画像所见汉代儒家思想史”的学术报告。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教授主持讲座,并为其颁赠“长江论坛”纪念证书与“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纪念证书。

姜生教授从东汉儒生在文献中“删秦”与极尽笔墨歌颂汉世的笔法对比中切入主题,综合利用陕、鲁、苏、川、渝等地出土的汉墓图像和包括《老子中经》在内的早期道经,全面深入分析了“泗水取鼎图”之疑与“秦人不得真道”之疑。姜生教授认为墓葬皆宗教,各地出土的汉代石室墓画中秦始皇取鼎时被蛟龙咬断神索的图像寓示着神界对秦的否定,天意不让秦朝入道统世袭,让秦始皇死后不能成仙。结合曹魏时期道书《大道家令戒》中的相关内容,姜生教授认为汉墓“泗水取鼎图”其实应名“秦人不得真道图”,揭示着汉代儒生运用宗教化手段贬斥嬴秦及其道统地位的文化现象。

姜生教授指出汉儒弘扬《春秋》史观对历史人物拣选、批判的做法,是基于“先死后蜕”的尸解信仰。以各地汉墓图像中荆轲刺秦王的图画为例,姜生教授重点强调了同一场景里绘有神仙使者徐徐而来的图像情节及其意义,阐述荆轲之死在汉儒看来其实是由“剑解”而尸解升天,他经由世人所见的身死表象,蜕变直升仙界。在探讨东晋《真诰》的创作时代与创作背景后,姜生教授认为可根据此书保存的人物评价标准来审视汉儒秉持的史观,可见汉儒褒贬古人是宗教化地延续《春秋》“为圣人隐,为贤者隐”的笔法,图像中的宗教情节蕴含着基于儒家思想的两汉信仰,融合了汉时期阴阳家、神仙家、佛教、除佛教外的其他西方宗教等多元思想。

在讲座互动环节,姜生教授就“泗水取鼎图”的最早出现时期、现代考古学的材料运用、墓葬物品的非世俗用途及意义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探讨,杨华教授从古代礼制与既有研究成果的层面予以补充。讲座在师生深入的交流中圆满结束。本次讲座也是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的第134期。

姜生教授现任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主任,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三批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高端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历史学、宗教学、科学史和汉墓考古的交叉学科研究,文化科技融合与文化战略研究。他的代表作《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等,都是学界脍炙人口的上乘之作。

 

转自微信公众号:武大传统文化

中心简介 | 学术活动 | 重要成果 |

联系方式:028-85406676 邮箱:whkj@scu.edu.cn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四川大学行政楼608室

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 版权所有